新巴赫花精療癒

花精
JesusLOVESyou / Pixabay
JesusLOVESyou / Pixabay

愛德華.巴赫醫師(Dr. Edward Bach, 1886-1936)出生於英國,他是一位正統的西醫,也是一位名聞遐邇的病理學家、免疫學家與細菌學家。巴赫醫師在上述領域的發明,是深具時代意義的,他研究發展出來的藥物,被命名為「巴赫病理試劑」(Bach Nosodes),該病理試劑在同類療法(Homeopathy,又譯順勢療法)的歷史上占有永久、無可取代的地位。

  雖然他成就非凡,但是他對當時的醫療技術仍感到不滿意。對他而言,疾病是身體與心靈無法和諧的共處的後果,並不僅是「人體機能的失調」;疾病的症狀,對他而言是負面情緒狀態的對外表達,是種物質的表現。他的前提是:「治療人,而不是治療病症」。他認為:病由心生,疾因是負面情緒,例如:擔憂、恐懼、不滿、不耐煩、悲傷等等。基於這個理由,他走向尋找可以對疾病原因真正對症下藥的心靈良方。

  愛德華.巴赫醫師喜愛大自然,體質十分敏感。在找尋新藥的過程裡,他會走入大自然,摘取植物上的葉子,放在自己的舌尖上,巴赫醫師運用他過人的敏感度,感知植物對人類的身體與心靈所造成的影響,他運用這種方法找到了他認為能夠對應治療人類負面情緒狀態的植物。他所使用的植物部位,並不僅僅是野花的花朵,也用野生灌木、矮樹叢或喬木的花朵。

  巴赫醫師製造花精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陽光萃取法」:在氣候良好、陽光普照、溫暖的夏日,摘採花朵,再將它們放到盛滿新鮮泉水的玻璃缽,泉水盡可能是從鄰近植物生長的地帶取得,花瓣的數量則只要能夠覆蓋泉水的表面就足夠了。隨後,將此玻璃缽放在太陽底下,陽光充分照射兩到四個鐘頭。根據愛德華.巴赫醫師的說法,太陽會把花朵的頻率轉化到水界質中,讓水變得充滿能量。之後,取出花朵,在缽中加入與泉水同等量的白蘭地,加以保存(巴赫醫生使用白蘭地)。以此方法得到的溶液,就是所謂的「母酊液」。母酊液會在下一道步驟中加以稀釋,方法是再次加入白蘭地,然後裝到瓶子中,我們稱它為「花精儲存瓶」(原液瓶),也就是我們在商店買到的花精。當我們要用此儲存瓶中的花精來做治療時,會將它們再度稀釋。

  並不是所有的花種、灌木、矮樹叢或喬木開花的花期都是陽光普照的季節。因此,我們必須採用第二種方法「煮沸法」來製造花精:如同陽光萃取法一般將花朵與花苞採下,再加入水中烹煮。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花朵精華液,要過濾述次後,才能再添入適量的白蘭地加以混合,成為母酊液,讓物質能量得以保存,不致腐敗。至於之後進一步的處理過程,與陽光萃取法製造的花精方式相同。

  根據愛德華.巴赫醫師的說法:「疾病唯一的目的就是矯正錯誤,疾病既不是在報復人,也不可怕。疾病其實是用來服務我們靈魂的一種方法,它指出我們所犯的錯誤:為了保護我們不至於範下更大的錯誤、為了阻止我們不至於蒙受更大的傷害、為了引領我們回歸真理與光明的道路,那是一條我們永遠不該背離的道路。

  巴赫醫師在文獻的另一處寫道:「如果你受苦於關節或四肢的僵硬症狀,這時你可以確信你的思想也僵化了,因而,固著於某些……你不應該執著觀念;如果你患氣喘,你可能以某種方式窒息了別人的人格,或者你缺乏勇氣做正確的事情,而讓自己趕到窒息。

  身體會將真正疾病的原因,例如:恐懼、猶豫不決、懷疑等等,反應在身體的功能與器官組織的失調上。

點我看課程

#自然醫學 #巴赫 #花精 #花精療癒 #身心靈